浅谈釉下青花瓷的魅力

文·陈璐

摘要:釉下青花瓷具有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烧成之后成色明净艳丽、鲜蓝青翠、清新大方、简逸自然,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表达着独具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釉下青花瓷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完美结合,既能够满足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也能够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它的出现丰富了我国陶瓷文化的功能,增强了陶瓷文化的艺术魅力。本文在概述釉下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基础上,对釉下青花瓷的魅力进行解析。

关键词:青花瓷;釉下青花瓷;青花装饰

一、釉下青花瓷的发展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或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于釉下彩瓷。釉下青花瓷是运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各式各样的纹饰,而后施以透明釉,放入高温中烧制而成。因蓝花纹饰在彩釉之下,所以称之为釉下青花瓷。钴料在高温烧制后呈蓝色,具备着色力强、烧成率高、发色鲜艳、呈色稳定的特点。早在唐宋时期,青花瓷已初见端倪,元代时期日渐成熟,明代时期发展为主流瓷器,清代康熙年间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发展程度。从整体上看,釉下青花瓷大致经历了以下六个发展时期:一是唐宋时期。唐代青花瓷的胎体较为粗厚、密结度不足、胎色白中泛黄且有晕散现象,这一时期的制瓷水平偏低。到了宋代,青花瓷一般采用低铜、低锰、低铁的色料,但是釉下青花瓷的制瓷工艺水平仍未得到迅速发展。二是元代时期。釉下青花瓷的釉下彩绘技术、白瓷生产技术以及优质钴原料的使用在元代中期得到发展,青花以钴为着色剂,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使得釉下青花瓷的造型、风格、胎釉均较为成熟,赋予了釉下青花瓷实用美观性。三是明代时期。釉下青花瓷的品种大幅度增加,包括青花、红釉、甜白釉、青花五彩、釉里红等。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官窑和民窑,推动了釉下青花瓷的发展。四是清代时期。釉下青花瓷的造型更为奇特、品种更为多样、装饰技法更为纯熟,尤其出现了“线描”、“分水”、“ 皴染”等技法,增强了釉下青花瓷的艺术美感。五是民国时期。受社会动荡的影响,釉下青花瓷的制作陷入低谷,就连景德镇的瓷艺行业也跌入了人亡艺绝的困境,使得釉下青花瓷日益衰落。六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政府逐步提高对陶瓷工业的重视程度,在改革开放后釉下青花瓷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在百家齐鸣的艺术氛围下,大量优秀的釉下青花瓷作品不断涌现。

二、釉下青花瓷的魅力
     
(一)釉下青花瓷的文化魅力
     
青花瓷是陶瓷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人类社会生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青花瓷承载着多种文化功能,表达着独具的文化魅力。釉下青花装饰起源于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它的出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技法和内容,提升了陶瓷文化的内涵层次,画下了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青花瓷的魅力是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青花着色力强、颜色鲜艳、受高温影响小、呈色稳定,在烧制后给人以素雅、明净质感,能够呈现出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所以赋予了青花瓷较高的文化价值,成为了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之一。
     
(二)釉下青花瓷的艺术魅力
     
在我国陶瓷文化历史上,陶瓷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日常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更要满足非物质文化的审美需求,这使得陶瓷的造型之美、装饰之美也成为了陶瓷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从原始社会的彩陶装饰到后来的釉陶、彩瓷器的装饰,无不展示了陶瓷的艺术魅力。釉下青花装饰作为陶瓷釉下彩装饰的杰出代表,其魅力不仅体现在实用价值上,同时也体现在审美价值上。青花瓷表面的青花图案和绘画结构体现了造型形象的多层次性,兰色青花所特有的沉稳幽静韵味,能够给人一种宁静、深邃、肃穆、深沉的空间感;青花装饰类似于水墨画一般,将泥坯作为绘画用的纸绢,根据画面构思进行浓淡虚实处理,用以展现创作者的艺术创意和想象力。可以说,釉下青花瓷的出现开创了陶瓷颜料彩绘和单色釉装饰的先河,推动了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可估量的艺术价值。釉下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首先,釉下青花瓷的色釉结合。蓝白相间是青花瓷的典型特征,正是这一特征成就了一代名瓷。虽然蓝色与白色都是最为普通的色彩,但两种色彩的组合,却呈现出了一种近乎于完美的色彩搭配,墨蓝色、普蓝色向着与之相同色系转换与晕散的过程中,蓝色的变化产生出了大量的视觉可能性,如墨蓝色、普蓝色、蓝绿色、蓝青色、蓝紫色、蓝灰色等色相的细微演变,使蓝色彰显出了梦幻般的艺术魅力。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是把握蓝色系列出现的关键之所在。由陶瓷工艺的基本要求可知,蓝色的呈色料为氧化钴,釉则必须采用青釉,并且还要确保釉与色料之间的薄厚度适中、炉温适当,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窑变,才能真正完成青花料的质变,即由黑色转变为青蓝色。青花瓷的蓝白相间能够带来人们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从中可以感受到永不褪色的清新,充分展现出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完美结合,由此成为其它画种无法逾越的界线。
     
其次,釉下青花瓷的丰富纹样。青花瓷的纹饰包括人物图、植物图、动物图等。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多见于植物纹样,如抒发个人高远情致的松竹梅兰以及莲花、菊花、牡丹等植物;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纹饰越来越丰富,除了延续元代时期的植物纹样之外,还出现了龙凤、鸳鸯等动物图,高士、婴戏等人物图,八仙、八宝等吉祥图等,同时辅助纹样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云纹、卷草纹、蕉叶纹、海水纹等,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
     
再次,釉下青花瓷的饱满构图。从大量的青花设计中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即纹饰繁复、层次有序、构图饱满。例如,梅瓶和玉壶春瓶,这两种青花瓷瓶的装饰设计中,虽然纹饰遍布在瓶身的各个位置处,但却被有机地划入了一个个与之相应的区域当中,如颈、肩、腹等,并且各个区域中的纹样截然不同,各具特色,这种设计风格,彰显出了纹样的丰富多彩、通透俊朗。以元代较为有名的四爱图梅瓶设计为例,该瓷瓶的形态特点是小口、深腹、丰肩,极具优雅雍容的造成风格,瓶身上的纹样被划分在三个区域当中,分割线为弦纹,不但构图严谨,而且浑然一体。瓶身的主体区域是腹部,其上饰有君子四爱图,即兰、莲、菊、梅,画中构图错落有致、极为饱满。
     
最后,釉下青花瓷的深邃寓意。在元代,由于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使得植物缠枝纹样成为青花瓷上的重要纹样,如缠枝牡丹、串枝灵芝、云头纹等等,这些纹饰具有寓意美好、意趣别样的特点。而在元代之后的明代,因佛道盛行,使得八仙、云鹤等纹饰成为青花的主流纹样。到了清代,青花的纹样变得更加繁复,所有象征美好和寓意吉祥的图案,全都成为青花的主要纹样,如牡丹-象征富贵、蝙蝠与桃子-象征福寿延绵、鹧鸪与喜鹊-象征平安喜庆。青花上的这些纹样,全都充满着美好的寓意,其中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釉下青花瓷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完美结合
     
釉下青花瓷是继唐代长沙窑和宋代磁州窑之后最为成功的釉下彩装饰,是陶瓷装饰发展的里程碑,融合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功能。自东汉时期开始,瓷器成为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隋唐时期在南北朝瓷器大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这时期的瓷器仍以满足物质文化生活为主。直到长沙窑釉下黑彩装饰的出现,赋予了陶瓷一定的审美功能,同时用于殉葬文化的“唐三彩”也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功能。尽管中国陶瓷的文化功能在不断拓展,但是陶瓷生产的目标依旧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实用为目标。到了宋代,陶瓷装饰的技巧和方法更为丰富、成熟,各地涌现出一批名窑和民窑,增添了陶瓷文化的审美价值,推动了陶瓷文化向更高的境界层次发展。在陶瓷装饰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元代青花瓷抛开了传统的装饰方法,在装饰中融入了绘画技法、绘画形式以及绘画风格,使陶瓷生产真正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陶瓷文化的审美功能,使陶瓷具备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四)釉下青花瓷的环境美化功能
     
随着釉下青花瓷的发展日渐成熟,青花装饰不仅要适宜生活所需,而且还要突出装饰特色,以达到美化生活环境的效果。尤其在明代,家具、生活用具、文具、摆设等得到了蓬勃发展,使得青花瓷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陈设物品。在明代的居家生活中,青花瓷可以单独陈设,成为美化环境、装点生活的装饰品,如形态各异的青花瓷花瓶、青花瓷器皿、青花瓷文具等,使得青花瓷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品味,营造了一种具备人文意义的文化生活氛围。景德镇作为陶瓷历史文化名城,青花装饰一直备受青睐,在景德镇的建筑装饰上随处可见青花,这也成为了景德镇文明古城的重要标志。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艺大楼”,其进门大厅就运用了青花与木材相结合的装饰;景德镇道路两边矗立着的青花瓷灯柱,凝聚了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

结论:
     
总而言之,釉下青花瓷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卓尔不凡的艺术面貌,是我国陶瓷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表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釉下青花瓷宁静自然的色彩、寓意美好的图案、繁花似锦的纹饰、虚实相间的线条以及井然有序的构图,赋予了釉下青花瓷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让人们心生无限遐想,这也成为了釉下青花瓷享誉国内外的重要原因,是我国陶瓷艺术中一朵独具民族特色的奇葩。

2014年9月22日 00:00
浏览量:0
收藏